经济学院以“三坚持三提升”深化推进社会实践育人工作
发布时间: 2024-07-14 浏览次数: 40

2024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以来,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内涵,提升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经济学院组织近60名学生分赴上海链家、九江银行等企业开展实习实践。近年来,经济学院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育、社会化职业化教育紧密结合,通过三坚持三提升,深化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

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升实践引领力,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一是持续开展寒暑假红色革命教育、党史国情社情教育实践。近三年来,学院每年组织上百支团队一千余名学生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红色记忆追溯”“聚焦中国发展”等专题社会实践,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党史和理论宣讲,切身感受中国革命的重要红色基地的独特魅力,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感知红色记忆,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体悟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生态等方面的重大战略部署和巨大成就,精准锚定人生发展方向,擦亮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底色。二是开展“师生共创”社会实践活动。依托学院学科优势,征集教职工在研课题,连续三年开展7项专题社会实践。将专业理论课第一课堂中的重要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与6家单位共建产学研教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协同开展好实践教学。推进专业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以多样立体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知信行统一。三是精心打造社会实践故事宣讲宣传系列活动。依托学院青春领航团、实践风采展、主题班团日等开展宣讲展示,讲好传播好新时代青年奋斗实践和中国发展故事。学院寒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等国家级媒体报道121次。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实践贡献度,激发学生挺膺担当

一是完善“学生实践牵引—教师科研跟进—学院服务赋能—地方发展受惠”工作模式。连续三年开展“乡村振兴”大学生暑期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在大蒋村、小岗村、长淮卫镇等多地建立乡村振兴产学研教基地,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推进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组织近200支队伍深入基层,专业指导教师全程带队参与实践调研,师生协作助力地方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和发展难题。二是围绕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专项实践。围绕粮食安全、健康中国、基层治理等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热点需求,设置社会实践专项选题。国家级专项团队乡约盛夏”“好年华聚福州队等30余支团队前往金寨春兴精工有限公司、安徽先徽食品公司等110余家企业开展调研,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发展问题。三是优化志愿服务实践平台。深入推进蚌埠市博物馆义务讲解员、支教等品牌项目建设,共有2286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志愿服务总时长超7万小时。

坚持协同联动、创新推进,提升实践系统性,锻造学生能力本领

一是继续深化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社会实践育人运行机制。着力打造师生联动、校社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将社会实践与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推荐联系挂钩,促进第一课堂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落实实践学分化、硬核化。二是坚持完善一体化分层分类实践育人供给体系。构建覆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差异化实践育人供给体系,设置专业实践、社会认知、学术科技、创新创业、挂职锻炼、志愿服务等六种社会实践类型,引导学生参加符合所在学习阶段特点和需求的实践活动。三是深入开展学科专业行业类社会实践。助力学生在生产技术一线加深专业行业认识,开展“走上岗位‘职’路”专项社会实践,对接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九江银行、安徽海勤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链家等多家企业,拓展实习岗位,组建20余支职业能力提升实践团,精准对接实习岗位,积极搭建从实习就业的桥梁。四是深化内涵建设,注重成果转化。构建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竞赛类科创活动到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国家科研项目的阶梯型青年科创实践平台体系。近三年,学院入选国家级各类暑期社会实践团16支,1名本科生入选安徽省社会实践类百优大学生,先后有16篇调研成果获国家级、省级表彰。231名学生的社会实践调研成果形成论文在期刊发表,有325项成果成功申报国家级、省级大创项目,有152篇成果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赛事中获省级以上奖项。

(撰稿:经济学院 宁倩倩;摄影:经济学院;审核:经济学院 夏光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