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实践就像一根红线,一端连着思政小课堂,一端连着社会大课堂。工商管理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暑假期间,学院47支社会实践团队在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奔赴祖国各地,年轻的“后浪”们从书香校园走向广袤乡村,从番茄生产基地到茶叶大县,从双墩遗迹到戏曲之乡,“乡村振兴促进团”“美丽中国实践团”“大学生返乡实践团”等社会实践团体旗帜随风飘扬。他们在“行万里路”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厚积知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把学科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 以干促进,为产业发展“鼓劲”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一个个县区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书写了不凡的“小城故事”。学院部分调研团队分别选择六安市舒城县、怀远县榴城镇、岳西县和平乡三座“小城”作为重点调研对象,深入挖掘产业兴旺背后的“小城故事”。在舒城县,小分队前往百神庙镇、舒平村调研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认真听取群众对产业建设的建议,参观毛泽东视察舒茶纪念馆、东沙梗革命人物展览馆,走访舒城县乡村振兴局,深刻感受到当地红色文化根脉的魅力和发展红色文旅产业的信心。在怀远县榴城镇耕龙种植合作社,团队成员前往蔬菜大棚参观,并在番茄装箱地点学习装箱,辛勤工作的村民向团队成员介绍番茄的种植、采摘以及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变化。团队成员了解到,很多村民是响应政策号召返乡就业,兴旺发展的产业为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一位老乡笑着说:“在家门口就能增收,我们对现在的工作和生活非常满意。” 在岳西县和平乡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团队成员在近距离了解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同时,走进当地村民的家中,深入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和特色农业产业对当地经济和村民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通过一系列调研,实践团队成员们认为,乡村振兴必须谱好产业兴旺曲,而产业兴旺应当立足乡村资源,深挖地方特色,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掘乡村多元价值。 以行促知,为乡村建设“添彩” 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城乡均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为探寻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建设带来的改变,学院实践团队前往蚌埠市蚌山区机场新村进行调研,团队成员们通过参观机场新村的综合服务中心、新村耕地、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长廊、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走访机场新村村民的生活服务、文化建设、医疗卫生等区域,深入体验该村生产、生活、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了解该村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成果。随后,实践团队成员各自返乡,调研家乡的乡村建设情况。通过调研总结,团队成员表示,各成员在调研中的侧重点各不相同,通过团队交流,集思广益,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拓宽了对蚌埠市乡村振兴发展思路的理解。 以变求新,为乡风文明“助力” 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过来,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学院熵增不减小分队将禹墟双墩遗迹作为调研重点,前往蚌埠市禹会村遗址公园与双墩遗址公园实地考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团队成员发现,禹会村中不少居民建筑已进行创新性改造,融入了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元素与文化符号。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团队成员认为这可能是使当地文化自然遗产重焕生机的可行性路径。学院徽风皖韵小分队来到了黄梅戏之乡安庆,通过对当地学生的深入走访,研究“戏曲进校园”对涵养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通过调研,团队成员们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崭新的面貌融入校园生活,在青年学生的心中播种下蓬勃生长的文化根苗,我们应进一步激发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时代向上,“后浪”向前。工商管理学院的学子们追逐着乡村振兴的大潮,把青春信念融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把理想抱负熔铸在脚踏实地的前进征程中,让这股大潮更加澎湃。 (撰稿:工管学院 王驰;审核:工管学院 黄铁流) |
主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 |
主办: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安徽财经大学委员会